欢迎访问株洲醴陵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关于醴陵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6-02 作者:余建明 来源: 字体[ ]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根据全省发改工作会议、市委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全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年"、"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投资、惠民生,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我市综合实力首次挺进全国五十强,名列第46位;基本竞争力跃升至第70位;县域营商环境全国第26位;荣获"省文明城市"、"省级安全城市"等5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一)产业经济持续增效,质量提升互促共进。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97亿元,增长5.23%。三产结构比重优化为8.4:51.8:39.8。农业生产全面升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6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20亿元。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万亩,粮食总产5.02万吨,新增种植结构调整面积9.88万亩,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万亩,休耕4.9万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6%。吉泰农牧、清泥湾生态农业2家企业成功在省股交所股改挂牌。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97.4亿元,增长14.1%。其中花炮、服饰、汽配、玻璃产业稳步发展,产值分别增长9.5%、19.1%、23.6%、12.1%;高新科技增加值达142.2亿元,增长18.5%;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65亿元,增长15.8%;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8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迈上台阶。全年实现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0.51万人次,增长12.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4亿元,增长15.32%。醴陵瓷谷入围"国家10个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关口。春秋两季广交会实现交易额1.9亿美元,增长13.57%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各项存款余额392.6亿元,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265.4亿元,增长18.3%,存贷比为67.6,较去年提高5.9%个百分点。房博会实现房屋交易3389套,销售面积40.87万平方米,销售额24.56亿元。成功举办了全国应对欧盟对华日用瓷反倾销日落复审总结大会、阿里巴巴2019年跨境电商峰会、2019年中国品牌商品与服务(波兰)展宣讲会、陶瓷产业博览会、花炮交易会、房地产博览会。醴陵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获评"改革开放40年,40个优秀会展场馆"、"中国十佳优秀会展中心"、"2019年国家优质工程奖"、"金海豚奖"。

(二)项目投资攻坚克难,协调发展稳中求进。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261个,新签约项目115个,合同引资296亿元,项目数、引资数再创历史新高。玻璃产业园扩区一期、旗滨节能玻璃等116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旗滨电子玻璃、电瓷检验检测中心等88个项目竣工运营。玻璃产业园入驻企业8个。固定投资质效提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7.88亿元,增长14.2%。其中5000万以上投资完成155.57亿元,同比增长15.75%5000万以下投资完成122.31亿元,同比增长11.56%,房地产投资完成39.8亿元,同比增长16.39%要素供给保障全面。启动新一轮征地拆迁"百日攻坚"行动,共征地8232亩,征拆1326栋(套),58个项目征拆清零,新开工建设标厂20余万平方米,动态储备土地3500亩。

(三)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改革步伐加快。深化"放管服"。完成45个基层政务服务点标准化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三级联动全覆盖。建成全新市民中心,设置服务窗口209个,涵盖891项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事项进驻率88.13%,部门进驻率100%。统筹推进教育、医疗、信访、社会保障、应急安全等各领域改革。加快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出台《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醴发〔2019〕12号),激发园区发展活力、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独立财政体制、落实行政审批管理、优化用人机制,建立"园政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创新优势凸显。政策引导。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温暖企业"三百"行动,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上线企业帮扶微信小程序,继续完善实施"四个十条"产业突围政策,全年共兑现奖补资金1.7亿元,减税降费3.66亿元。组织开展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湖南醴陵红官瓷业有限公司的日用陶瓷智能彩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湖南三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得创新组和创业组的一等奖。平台助力。构建营销帮扶平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金融机构、政府、项目业主融资对接平台,指导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企业普及智能制造,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实现量质齐升。人才创新。今年我市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为全省柔性引才用才试点,23家单位被授予"柔性引才示范基地"称号,依托陶瓷产业,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协力引才引进专家团队,走文化内涵提升之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以"陶瓷云"为突破口,传统陶瓷产业即将实现由试点向"示范"的转变,共有5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家省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陶润实业、银和瓷业分别被列入省级绿色工厂、省两型企业创建名单。高企数量达到10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数量达63家。

(四)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内涵明显提升。

城镇建设品质大大提升。莲株高速、东城大道、东富大道竣工通车,对瓷城大道、醴泉路、左权路等27条主次干道进行升级改造。深入开展"三创四化",共修建口袋公园70余个,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千年古迹"醴陵门"原址重现。"一江两岸"酒吧街区、新汽车西站正式运营。狮子坡自来水厂完成提质扩容,启动第二自来水厂建设项目。东富镇、白兔潭镇等农村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6.6%以上,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1%。特色小镇以点带面。五彩陶瓷小镇成功获批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小镇,入选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国家级特色产业小镇推介名单;白兔潭镇获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镇;引导东富、白兔潭、枫林、船湾等4个株洲市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指导嘉树、沩山、板杉等产业特色明显的集镇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此外,编制《醴陵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的编制工作。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全面小康持续巩固。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实现9720户33756人口脱贫,17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完成全市419户危房改造。对全市61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8个集中安置点进行全面排查整改,顺利通过易地搬迁省检。民生实事强力保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9.0%。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6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4070人。建设标准化学校59所,新建校舍11处,改造薄弱学校62所。医共体建设被列为国家试点。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年为社会保障兜底对象5935户13374人共发放兜底资金3187.3万元,发放城乡低保资金、特困养老和残疾人补贴共1.2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00万元,开展腾讯"99公益日"等募捐活动,积极开展"7·9"洪灾灾后重建工作。有效应对物价变化,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困难群众价格补贴620余万元。污染防治落实有效。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把环境"准入"关,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44件,已完成整改并销号。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预期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年。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但内外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导致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企业延迟复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在全市干群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我市投资、消费、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改变我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同时,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特别是中美贸易局势紧张、贸易政策的无常变化,给我市外贸经济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必须清醒认识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受整体经济下行趋势和统计方法改革等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预期有差距。二是产业链水平整体不高。部分领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陶瓷、玻璃、花炮、服饰产业亟需强链、补链。三是投资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不够,项目推进不够快,2020年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全市整体实力与长浏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挑战,我们要辩证认识,既要看到困难也要发现机遇,更要坚定发展信心。一是区域战略利好,"一带一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新一轮崛起、湘赣边区协调联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株醴半小时经济圈"等一系列区域协调战略,将为醴陵市产业协作、要素对接提供重大机遇。二是各级政策力挺,国家"六稳"、"六保"政策力度加大,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稳投资力度。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重大产业项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有关政策,为我市实体经济发展释放了更多政策红利。三是产业迭代和技术升级。以5G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化等新技术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再布局,有利于加快醴陵传统产业的新升级。同时,我市城市经营步入收获季节,一批优质项目逐步发力见效。

综合研判形势,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是,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农村转移就业10000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巩固全面小康成果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下阶段工作措施

按照中央、省、株洲市、醴陵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0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着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和温暖企业"三百"行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打造株醴都市区,确保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迈进县域经济千亿时代,加快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文明新醴陵。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产业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产业园。紧扣"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优化"一谷一城一园"园区布局,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加快打造"135"工程升级版,巩固深化园区体制改革,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升级步伐发展工业旅游,推进醴陵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加快中国陶瓷谷创建"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5A级景区。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和吸引建材、服饰、防水、花炮等企业把总部设在经开区完善玻璃产业链,加快玻璃产业园标厂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申创培育玻璃特色产业小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陶瓷智能制造,加大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研发推广力度。推进花炮产品科技研发和自动化生产,促进花炮产业安全、环保、健康发展。按照"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构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申办国际烟花论坛,继续办好陶瓷产业博览会、烟花鞭炮交易会,做大做强会展经济。用好深圳盐田国际醴陵内陆港、铁海联运"五定班列"、湘欧快线等平台,打造专业物流园区

(二)着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引擎。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产业项目建设年"为抓手,持续抓好省"五个100"和株洲市"五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2020年醴陵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实施192个年度重点项目,完成192亿元年度投资,力争126个项目开工建设,86个项目竣工投产。着重抓好醴娄高速、中国陶瓷谷核心片区产业开发、旗滨玻璃生产扩能、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中盐红四方等70个株洲重点项目。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争资引项力度,尽力争取中央新增预算、省预算、专项债等资金。加大项目协调对接力度,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湖南省、株洲市重点项目笼子。加大招商力度。坚持领导带头招商、部门联动招商、全民动手招商,营造安商、亲商、富商新环境,开展"招商引资三乡行动",确保全年引进项目不少于120个,投资不少于300亿元。落实签约项目履约责任制,有效提高项目履约率。夯实要素保障。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推行"四个一"机制,加强项目实时调度,保障项目推进。加大征地拆迁力度,确保全年完成征地8000亩,"清零交地"4000亩以上。深入推进企业帮扶,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解决企业在研发、销售、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积极开展审批窗口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其他行业专项规划。持续改造提升老城区、高水平建设新城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醴娄高速、平汝高速隆兴坳互通等项目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和渌江航道综合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高标准实施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工程,拉通城市骨架,加快完成玉瓷路二期、向阳河路项目建设,启动车站路项目建设,打通塔前路、寨子岭南路等"断头路",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及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渌江水系综合治理、第二自来水厂项目建设。

夯实镇村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水域治理",完成东岸河、西山渠、白兔潭镇老河道、王仙镇店香河黑臭水体整治,继续推进19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加快醴炎长输管道燃气工程和左权镇LNG储气站建设,完成东富-沈潭、沩山-李畋高压燃气管线项目。开发清洁能源,推进贺家桥、官庄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东富、白兔潭、枫林、船湾等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突出发展沩山、板杉、官庄等特色产业,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战略。加快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对接好"一带一部"、"中部崛起"、"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找准定位,借势发力。加快湘赣边区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园区共建,促进萍乡湘东区工业园与东富工业园产业共建合作。对接反哺支持、强基兴业、美丽边区、红色记忆"四大行动",打造106国道沿线特色产业带和沪昆高速沿线红色旅游带"两个经济带",建好花炮自动化生产示范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湘赣边红色旅游示范区"三个示范区"。加快株醴"半小时经济圈"。推进株醴都市区建设,加快东城大道沿线两厢土地的规划,优化沿线产业布局,推进沿线集镇的文旅、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注力改革创新,激发跨越式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盘活用好政府性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确保第二批100项"一次办"事项落地。加快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做到权利和责任、调控和监管、受理权限和能力建设三同步。落实上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唱主角""挑大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强重大科技研发,搭建产学研、成果转化、创新设计、检验检测四大创新平台,构建多元创新体系。加大企业引进人才、购置设备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

(五)聚焦民生改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效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同时,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扶贫,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行动。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稳定就业,健全社保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全额低保对象认定,规范兜底对象动态管理,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继续完成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项目建设任务,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优先教育,发展文卫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城南中学、五中等中小学扩容改造,推进湖南师大附中附小、新三中项目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改造一批"农家书屋",完善文体设施网络建设,确保人均公共文体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完善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推进新妇幼项目。防治污染,维护安全稳定。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压实"河长制"责任,确保渌江河和重点水库水质良好。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开展矿山整合退出、复绿。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升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平安醴陵。

坚持规划引领描绘未来发展蓝图

做好"十三五"规划终期评估,全面评估我市"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科学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核心任务,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建议,做好"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衔接协调。对接国家、省、株洲市发展战略和重点支持领域,梳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争取纳入国家、省、株洲市"十四五"规划。

各位代表,面对新时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加快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文明新醴陵努力奋斗!